淺談從履歷、自傳的撰寫到面試進行間之較完整的準備 

P0000097.JPG

 

最近正是畢業季節,有不少畢業生開始要進入職場,正好之前收到104人力銀行的mail,尋問是否有意願加入履歷健檢顧問?這幾年有不少看履歷與Interview的機會,是有一些個人心得可以分享。

 

一、履歷部分:

履歷表第一眼看到的是照片,拜手機照相功能進步之賜,已經不需要再到照相館了。但是這也造成許多照片看來比較「活潑」或有「創意」,這點對於找尋「非創意類」的職務時,常給人不太正式的威覺。建議若在找一般公司或工廠內較嚴謹的工作時,可以仿照證件照方式拍照,用手機拍也可以,只是不要太跳ToneOK。主要都是為了降低履歷快速備濾過(丟掉)的機率,因為大部分看履歷的人年紀都偏大,受不了高強度的刺激。

 

履歷不外乎個人資料與學經歷的簡述,一般來說這邊的問題會出現的是:前後兩個工作的時間有重疊或是間隔太長。若是時間重疊大部分是誤植,這會讓看履歷的人聯想到求職者不夠嚴謹,基本上是會扣分的錯誤,所以建議盡量在傳出履歷前要確認。另一個狀況是兩個工作間隔時間太長,這空檔就表示有待業時間,有可能是沒有找到工作就離職,這可能是職涯規劃不夠,或是根本就沒公司要錄用,建議若有這些狀況的,要想好一套較「委婉」的說詞來說明這段時間在做什麼。

 

至於家人健康有問題,到必須辭職回家照顧,這點常常會帶來:「進到公司來會不會『再用』這理由離開」的疑慮。建議不要單純用這個理由來當離職主要原因,但並不是說真的遇到這狀況的人說謊,如:「順便照顧家人,也一邊準備XX:考試」,這類的說法是會讓主試者比較安心的。

 

在工作經驗列表時遇到另外一個問題是:離職原因未交代。許多人會在履歷上洋洋灑灑寫的一堆貢獻,但不論在履歷或是自傳裡面都沒提到為何轉換跑道。大部分這樣的履歷自傳會讓人感覺:「既然你有這麼多貢獻,為什麼會一想離開?」前公司位什麼會虧待功高之士?會不會真正的價值不如面試者所列?很多人會忽略這點,畢竟大多數的公司都傾向好聚好散,所以對離職原因也會比較關注,畢竟找到人又離開對兩方都是浪費成本。各個工作的離職原因建議要交代,但是一定要想好面試時如何解釋,批評前公司並不是不可以(但主試者可能會想:我會不會變成你下一個前公司),只是評論力道不要太強,盡量以應該怎麼改善來切人比較好:太負面的形容對整體面試加分的機率是比較小的,甚至可能造成扣分,這點也是要特別注意的。

至於新鮮人在工作經驗欄可列上一些工廠實習或打工經驗,最好是能與要應徵的工作沾上一點點邊,若有社團幹部經驗也可酌情列上,但是切記不要列了一大堆經驗,但換來:「這些經驗與現在應徵工作有甚麼關係?」的回應。

 

家人資料部分主要是讓主試者了解家庭背景,簡略列上家庭成員即可;另外在希望待遇這邊若有期望可以列上,真的都沒概念才寫上依公司規定(非新人建議不要)。另外在寫上期望待遇之前,建議可以上人力銀行查一下相關薪資水準,除非學經歷真的有過人之處,否則還是參考一下市場行情,再酌情增減是比較適當的計算方式。

P0000102.JPG

二、自傳部分:

小部分的人自傳會空白,建議還是花時間撰寫比較好。自傳是用敘述的方式讓主試者更了解自己,就不適合再用條列方式進行,有許多經歷的應徵者常會在自傳條列過去工作內容,就會讓自傳長得像履歷,比較不能深入敘述。

 

畢業生在寫自傳可以描述多一點家庭與學校的經歷,若有工讀部分也可以寫進來,主要是因為沒有業界經歷,面試長官只能從這些東西來思考應試者是否適任。但若是已經工作一段時間(超過一年),非工作經歷就應快速帶過,把篇幅與重心集中在工作方面。這時要表現出來的就是學習到的相關職能,最好能與應徵的工作有些交集,並把一些工作心得與表現適度呈現在自傳裡,但是切記不要

把貢獻寫得太誇張。

 

曾經看過一個助理工程師把公司導入ERPMES、自動化與改善案的效益全部寫成自己貢獻,問題是:若有能力主導這麼多這麼大的專案,那在公司裡面應該不是經理也是副理(甚至更高),而真有這樣能力原公司也一定會努力留人,比較不可能轉戰其他跑道,這時就會讓人懷疑資料的真實性,進而對面試者畫上問號。

 

在自傳最後應該對看過履歷自傳的人致上謝意,這是禮貌問題,可以讓看的人知道面試者有基本的應對進退,雖然這不是重點,但是有寫總是比較合乎後進者基本禮儀,最少不會讓對方感覺怪怪的。

 

另外若能夠自己寫英文自傳,能同時給出中文與英文兩個版本是最好的了。在二十年前英文是專長,現在會英文變成是基本能力。寫完之後若不方心可以請英文更好的人修飾一下。若是請他人捉刀,最好也要把用到的單字查好,練習整篇能順順的念完,最少面試官要考個兩句時能夠基本回應,這樣準備基本上是比較不會穿幫的。

P0000111.JPG

三、面試前準備部份:

1. 對象公司的基本認識

在面試要對該公司有基本了解,現在網路很方便可以找到相關資訊公司產品或服務是甚麼?基本的製程或服務流程是甚麼?這些可以表現出在意此次面試,搜尋到的資料看得懂的可以拿出來面試中使用,不懂的也可以拿出來請教,所搜尋公司資訊其實是很有幫助的。例如:之前面試LCD廠前,找到前主管概述一下LCD製程與專有名詞,在面試時使用主試人員慣用的名詞來溝通,可以增加拉近彼此距離,並且讓他們知道應試者是有備而來的。

 

2. 應徵職位應有職能與知識

對於職缺所需要的職能應該也要先蒐集:若是剛好自己本科系的科目,就可以翻翻課本,或是請教親朋好友。再不然就是請教Google大神,網路上應該也能查詢到一些,臨時抱佛腳把重點記下來,會比完全沒有準備好很多。

 

一般畢業生其實公司也知道對於專業部分一定不太熟悉,只要有個基本概念就很不錯了,大部分不會被嚴重Challenge(部分頂尖高科技廠除外);但若是已經有工作經驗的,會被比較嚴格檢視。舉例來說之前在面試LED廠生管時,就有先訪一下在該業界的前同事公司如何操作,面試時應對起來就會比較有信心。

 

3. 準備好正式服裝,整裝上場

穿著整齊將儀容整理好是基本要求,最少對於公司與自己都是一種尊重,也能表現對面試的重視。之前個人面試的習慣是穿著長袖襯衫、西裝褲與深色皮鞋,到面試公司前深呼吸打上領帶(是否穿西裝外套看個人),完成一個準備作戰的儀式開始面試流程。只要這樣做就是完成備戰狀態,也提醒自己是在一個正式場合,盡量要求自己舉止得宜,言談語氣要平穩:一般來說這樣作在心理上的效果都還不錯。

 

另外之前聽過前輩提過:在面試後段一切順利時,面試主管又懂台語時,可以「不經意」的用幾句台語,可以拉近彼此距離。這點倒是沒有機會使用,若有人想使用的話可能要拿捏一下時機,若是在北部連主管可能台語都不夠「輪轉」的話,突然蹦出一句可能會反而造成尷尬,建議這個小訣竅要慎用。

 

若是上面幾點都能準備好,原則上整個面試應該是會在「準備好」的狀態下進行,再來就會是與該公司,或是該單位主管,甚至是該工作的緣分,這些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。有時千方百計想要進到某公司卻不得其門而入,沒過多久以後該公司卻因各種因素營運下滑或是關門倒閉,個人就看過幾個例子,回頭會慶幸當初還好沒有進去。在經過努力之後一次面試的成敗,其實是不需要太過介意的,只要持續進步,總會有適合的落腳處。

P0000104.JPG

後記:

在擔任主試者時都會主動告知公司的狀況與趨勢,讓面試者評估是否適合進到公司;也會傳達面試其實是雙方是對等的,不只是公司藉面談了解對方,面試者也是趁此機會檢驗公司是否適合自己,所以不是考試的場合,可以放輕鬆照平常心來對應即可。之前遇到過某些大廠人資主管姿態高到二五八萬,也有單位主管頻頻貶低應試者來表現自己專業,這些令人反戚的事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是掩蓋不住的。個人覺得以雙方對等的姿態來面談,買賣不成仁義還在,若因此公司出現在「靠北XX」的網站上,又被公司發現時,就真的有人要此負責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凱子文的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