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財會背景怎麼學習財報分析

IMG_0898.jpg

記得每年寫考核表時(最少有十次),在員工發展(個人訓練需求)的欄位最常出現的就是財務課程了。之前因為小朋友還小想進修真的分身乏術,所以就一直沒認真的去找尋課程(藉口)。去年報名經管顧問師課程最吸引人的就是財務相關課程,課程過了一半終於輪到「財務報表分析與經營決策」課程,之前連續上了十二天的班與管理顧問課程雖然累,星期六早上五點半一到,還是起床沖杯咖啡提神一下,趕到台中中國生產力中心上課。

 

一、學生時代的財會課程學習經驗

第一次接觸財會是在專科時代,會計這個科目全校只有工管科開課,與統計、品管、作業研究等艱深科目並列「大刀課程」,就是每年會有一堆人被砍下來重修。一年級下學期的初會就有夜間部的學姊前來三修,再不過就會延畢;加上好幾位日間部學長也出現在教室裡,看來是個令人不寒而慄的科目。全校只有一位工管科老師開課,工管科裡會計又是必修學分,全科系的同學只能硬著頭皮選課。五專生在國中不會接觸會計、三專生念一般高中只會國英數理化、二專生勉強有幾個在高職學過,幾乎所有的人都沒有底子,大概就可以想像當年們各位學子的恐慌了。

IMG_0900.jpg

老師從日記簿記帳開始教,一路由「分錄」、「過帳」、「試算」、「調整」、「結帳」到「編表」,對於會計的基本科目都不太懂得學生就像瞎子摸象一樣,學了半天只記得幾句:「學會計就像開車一樣,一步一步來」,「有借必有貸,借貸必平衡」。老師又說:念管理的看不懂財報,未來要怎麼管理別人?學生們也只能在似懂非懂下持續學習,考試時前幾屆的考古題拿來試著做做看,第一次接觸會計就在學期成績「低空飛過」狀態下Pass,腦筋裡留下的大概只剩下借方及貸方應該往哪邊靠的原則了。

 

二技時第二次上會計,已經比較沒有過去那麼手足無措。但是因為同班同學有一大部分沒接觸過,上課內容也和專科時差不多,只是換成用英文課本教學,老師講課也用英文名詞介紹,這時大概就是學會原有會計名詞的英文版。雖然考試都拿到九十幾分,但是到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就停下來(因為只有一學期),後面的現金流量表與財報判讀就沒時間教了。比別人多的就是大概知道財報的構成,但是因為沒有實際用到,拿到學分後也漸漸淡與這些會計課目越走越遠,只剩下那句:「有借必有貸,借貸必平衡」了。

 

二、就業後與會計的接觸

在公司裡面會計是個專業部門,非本科系的學生很難進入,大部分的人也不太會接觸到會計報表,於是有學過的漸漸生疏,沒學過的感覺那就像外星人語言一樣。在生管單位時大部分是會計月底在結工單時,打電話過來間:為什麼工單裡面原料使用狀況和原使用倍率不一樣?物管或採購單位時大部分是月底要結每月應負帳款時找不到憑據(出貨單或發票等);在製造單值時大多是在請採購時開錯會計科目被糾正,或是某段期間購買的工廠用品金額異常,比較嚴重的是報工時數異常,大部分都是結帳有間題時被Challenge,久而久之聽到會計的電話就覺得是麻煩來了,就不要說是要怎麼去解讀財會提供的資料(因為只想到要怎麼回答問題)。

IMG_0899.jpg

 

三、財務報表分析與經營決策課程:

 

Day 1(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):

一般來講財務與會計會被併成一個部,老師來上課開宗明義告訴大家:財務與會計是兩回事。會計是由現在回頭看過去,結算固定期間內的營運狀況;財務則是向錢(前)看,看未來公司在營運上資金是不是有間題。負責財務的主管所有決策必須參考會計提供的資料,但是追錢找銀彈這些事情會計就管不到了,這也是為什麼財務主管的薪水可以是會計主管的N倍。

IMG_0881.jpg

授課老師有二十五年的經驗了,對許多非財會背景的主管開過課,所以也不會從資產或負債科目借方貸方靠哪邊開始教,這點在看到講義之後就鬆了一口氣(有點像是之前的品管相關課程,若是對這些職場老鳥從標準差的公式開始教,保證全場哈欠連連)。老師一開始花了些時間講解財務與會計的不同, 用了個例子會計告訴老闆帳結出來是賺錢的,但是財務主管請老闆趕快去追錢,主要就是現金流動造成的問題。一般公司都是財與會合併在一起,也會因為課本名稱Financial Accounting而搞混,學員們在未來要能很清楚兩個部門不同的職責。

IMG_0882.jpg

 

老師直接用公司開立的例子來講解資產負債表(BSBalance Sheet)怎麼開帳,簡單的讓大家直接進入報表之中,再來體會到底這個報表是代表甚麼。再來就是公司開設以後,購買土地、設備與廠房等(固定資產)與向翁艮行借貸資金時,報表上會怎麼呈現。這起手式已經讓學了兩次會計(初級會計與成本會計各兩次)很有感覺,當初若學校老師這樣教,學生們應該可以減少迷惘,就不至於學了半天根本不知道報表的涵義,也就不會有是否能學以致用的疑問了?

IMG_0883.jpg

再來公司開始運作之後,會有營業收入與相關費用成本產生,在每個會計週期(如每月底),將所有該月的營業狀況結算到損益表(ISthe Statement of Incoming ),而損益表是計算資產負債表中的業主權益一個子報表。老實說常常講自己學了兩次,但是照老師這樣學過來才真的把兩個表串接起來,這時心理OS:「可以把所有念管理有修到會計學的學生,全部抓過來上完課才准畢業嗎?」教授與業師的差別竟然這麼大,也凸顯出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的斷層,還是換句話講:可以把大專院校教會計老師全部抓來聽一次,這所謂「業界」的會計教學法?再請他們寫下未來教學應該怎麼進行的「改善方案」嗎?

第一天上完課後老師給了三家公司的財報,但是當天晚上是上課半年多來第一次整班聚餐,同學聊完再回北屯老弟的租屋已經九點多,沒有體力再戰只能隔天提早進教室時把功課做完,免得上課老師檢討時穿幫。

 

Day 2(現金流量表與BEP分析):

第二天一開始是檢討昨天留下的作業,這點個人覺得就是精華片段,因為一樣的報表,到底學生和老師的解讀有甚麼不同?老師怎麼就財報數字去切入分析公司走向,這時就可以見證老師功力,也是偷學經驗的好時候,講白一點昨天的學的基礎是為了今天能聽懂這些精華,雖然短短時間無法全部吸收,但是輪廓已經出來,就等著各位學員依樣畫葫蘆,再來就各依所需求取精進了。

 

現金流量表部分和昨天一樣沒有從怎麼編製報表教起,重點放在怎麼判讀報表,與報表的重組形成管理報表為主。因為過去會計報表就是一堆看起來和自己業務不相關的數字,因為都是以會計基礎的概念做出來的;重點是怎麼「重組」與「加工」來形成管理概念的報表,讓其他單位有所依循,並依此進行管理及改善,這樣的報表就不只單純是作帳用。

IMG_0884.jpg

現金流量表其實也是過去會計期間的報表,基本上對未來是要有「預測版現金流量表」,來預測是否會有資金短缺,或是當有大型資本支出或投資計畫時會不會有資金缺口?當有缺口時財務長和經營層要怎麼籌資?若有多餘資金時看是否有各種長短期投資計畫可利用?但當沒有預測版現金流量表時,整個財務操作就像走在霧裡面一樣危險。常常聽到老闆們說:有賺錢但是口袋都沒錢,不知道錢跑去哪裡?其實這些都可以在現金流量表裡面看得出來的。

 

下半段課程的BEPBreak even Point)分析,其實就是裡用損益兩平點的概念來協助計算投資。把所有開店前的必要費用列出再加上預計的獲利,除以提供商品或服務預計可得到的獲利,就可以得到到底要做多少生意才能得到應有利潤。比如說開牛肉麵店,裝潢與設備等的固定投資先分到預計攤提幾個月,再把每月的水電瓦斯,食料等費用、薪資、及預計想轉多少錢加起來當分子,分母是一

碗麵賺多少錢,一除就可以知道大概每個月(或每天)要賣幾碗麵。投,資前若可以先試算一下,也許創業第一年的陣亡率就不會高到九成了吧?

 

後記:

終於在畢業多年後正式摸到財務與會計的邊,過去總覺得那不是自己的專業領域,這次的課程好像揭開財會的面紗一樣,不會再像以前那樣遙不可及但是就像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一樣,要投資股票會看財報紙是一半,另一半是要研究產業趨勢,才能更精準的選到標的。老師帶來兩本自己寫的書,裡面就有一些對產業的分析,其中有個例子就待自己待過的公司,雖然其中推論好像與實際狀況不太一樣,但是以非業界人士來看,分析已經夠深入,也建議有興邀的人可以找來讀讀看。

這次的課程是由境越企管的李進成老師主講,老師的業界資歷豐富,強烈建議對財會有興趣,卻又苦餘非科班出身的人選擇。

IMG_0897.jpg

arrow
arrow

    凱子文的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