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確的投資方法,是躺在指數的道路上耍廢
過了五十之後赫然發現退休(主動或被動)時間可能近在10年之內,剛好這段時間也過了小孩用錢的高峰期,所以開始有點餘裕可以接觸理財的領域。老婆買了不少的投資理財書籍:X鼠兄弟、不拜教主、樂活小叔、大俠舞林、孫悟空太太,超馬水果...真是族繁不及備載。當然有讀書有差,最少知道甚麼是FTF、債券...等基本知識。詭異的是為什麼作者要出書?是要宣揚自己的投資理念?要「渡化」浮沉於股海的韭菜?還是要賺流量來從事另外一些Business?...這點常讓人產生懷疑。
參考投資書籍:「長期買進」作者:周冠男 (政大商學院副院長)
在茫茫書海中某天看到政大教授周冠男老師的「長期買進」,還沒讀之前
YouTube推播看到新書發表會演講,好奇財經學者會用甚麼樣的角度看投資?一看了之後還真的對了自己的脾胃,所有的理論與數據都有文獻支持,就和當年指導教授在寫論文時跟我講的:「所有的陳述必須要有根據,支持的文獻必須要讀完才能寫上去。」可能是當年的影響讓我在讀這本書時拋棄一些懷疑的心理,之前那些出書網紅背景是甚麼?單憑幾年的操作就可以出書立言嗎?時間序拉長會不會現在賺錢只是演算法裡面的「Local Optimal」?可以讓十年後要退休的人無後顧之憂嗎?
這本書我曾經在讀書會中分享,以下大概是這本書的特色:
- 目標讀者:投資小白與沒空研究股市的人(有研究或資訊落差者外)
- 所有的數據都有文獻根據或是統計數字支援(非單純操作股市者經驗)
- 引用行為財務學研究
- 不排斥任何投資工具,但鎖定目標讀者需求,可以按照書內建議(躺平)操作
倒過來先講這本書的結論:
- 2017年哈佛校長對新生說:教育的目的是確保學生能辨別有人在胡說八道(希望讀者看完書之後,能知道有誰在投資市場上亂扯)
- 正確的投資方法,是躺在指數的道路上耍廢
- 買買買(指數型ETF)、不要賣(需要資金時再賣)
- 投資只要盡量分散,做好資產配置,然後長期持有即可(不用技術分析,不要頻繁更換標的,每年進行一到兩次再平衡即可)
長期買進這本書的結構分上、下兩半:
上半段(第一章~第四章)講解經濟學的「有限性」、進場前的投資概念、影響投資成果的10個行為錯誤、能消除行為偏誤的9大自制力投資準則。
主要在論述依些投資基本概念,以及一些投資人常見的「偏誤」,與避免偏誤的投資準則。上半段比較偏重於說明投資行為學的現象,一般「散戶」的心態如何修正,建立比較「合適」的理財概念與心態。可能讀起來還沒有講到投資方法與標的,還好之前有先聽過新書發表會演講,所以有動力持續讀下去。若是跟我們一樣的「投資小白」,也許可以從下半段開始讀起,再回歸到上半段補足老師提出的理論基礎。
下半段(第五章~第七章)直接切入各種投資商品 (股票、債券、主題式基金、槓桿...到房地產)、作者的投資建議、與最後一章是周老師的建議投資與結語。
第五章花了許多篇幅在說明這些投資商品 (工具),並解釋這些商品特性是否符合「投資小白」操作。因為我們都不是專業操盤手,應該是要專注於本業(上班),採用「被動型」投資會比較適合。
這邊直接點出了投資建議:
- 產配置不是越分散越好-現金部位越低越好、股債比:(100-年齡):年齡、0050與台股加權指數報酬相關係數95%
- 別用短期來看股票漲跌-短視近利無法享受高報酬(把手綁起來)
- 若有資金,請單筆投入-MSCI 50年統計,單筆投入報酬68%高過定期定額
- "現在"永遠是開始投資的最佳時刻-想安然退休,立刻啟動投資計畫
- 沒有本金的年輕人請定期定額投資-薪轉日即扣款日,綁住自己手腳,現在享受老了後悔
- 購買金融商品請洽無利益衝突對象
- 請保持"留在市場"的自制力
最後一章的結語:投資正確的道路,是指數化被動投資。
幾個重點再提到:數據比故事重要 (人類愛聽故事勝過數據分析)、因用華倫巴菲特的名言:「在錯誤的道路上,奔跑也沒有用。」最後引用知名學者羅賓.周的名言「正確的投資方法,是躺在指數的道路上耍廢」。
這本書前後的了三次,自己讀過之後開始進行市值型ETF的投資,第二次是整理之後再「讀書會」上報告,第三次就是在這次2025年川普4/2對等關稅開始課徵後,加強一下自己既有的概念。數據分析股市是長期往上,約有80%的時間趨勢向上,現在遇到非景氣重大因素影響,應該是藉機建倉的好時機。當然短期內的波動 (風險)難免,也許一到兩年內會有負報酬,但是期待在十年後退休時,每年約8%~10%的報酬可以讓我們不成為「下流老人」啊!
後記:有人可能會搜尋到周老師的「車號0050瑪莎拉蒂」,或是與「不拜教主」之間的網路筆戰 (0050或是台積電)。有些人會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讀 (酸民),建議還是自己讀過書,整體看過之後再來「評論」,當鍵盤大俠時被修理的機會就會低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