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有「神人級好學生」的文章才有資格能被印在校刊裡
國小三年級時,作文課老師要大家寫國慶日,那篇作文發回來時老師特地叫我過去。只見到簿子上寫了個大大的「甲上」,老師說:這篇作文寫得不錯,回去問一下爸媽要不要去某老師那邊上作文課?其實對那篇文章沒什麼印象,只參考了國語課本裡面,最後一段加上要讓國旗在大陸上飄揚,會不會在那個年代只要政治正確就是佳作?或者是級任老師是想幫作文老師多招點學生?
迷迷糊糊的回家告訴老爸,他興奮的趕快去打聽是哪位老師,往後星期天早上我就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解了。媽媽告訴我一個故事:菜市場雜貨店的兒子念國中,某天老師發回作文簿,當成放假的作業。正當他為了寫不出來而急得快哭出來時,老爸經過聽到狀況,說:那我來幫你寫吧。收假前準時「交貨」,鄰居小孩跳著拿著作業回校交差,放學時卻還是帶著一張苦瓜臉回來,說:老師說我作文寫得很好,這篇要拿去投稿,另外要我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。這下整個菜市場都知道老爸是作文高手,但是再也沒有人敢叫老爸捉刀。
當年補習好像沒有學到太多寫作技巧,但是會在教室後面都會擺很多書,因為不習慣遲到,總有很多時間可以翻翻這些書,多多少少可以學到一些作者語法,但能有多少進步卻是可議的。印象中只有在講新詩的時候,很高興可以不照作文的格式自由發揮。到了國中寫的文章裡面還是常常出現「你、我、他」,末段還常常會出現像:「朋友讓我們一起迎向未來吧」此類句子,直到某天國文老師批上:「我是老師不是你朋友」的幾個大字,才羞愧的知道寫作文是要自己論述,掰出一套自己的邏輯再來自圓其說,並且不要隨便呼叫讀者來當朋友。
在那個戒嚴的年代,學校有校刊、縣裡面有「XX青年」等刊物,這些刊物也變成了各校「好學生」發表文章的園地。前面幾頁一定是類似「發揚中華文化」、「解救大陸同胞」、「發揮校訓精神」…等官樣文章。大多數的人是跳過這些帶有「置入性行銷」的黨國文章,這些一點都沒有吸引力的聖賢文章每次都占掉最多篇幅,裡面的「堯舜禹湯文武周公」可以一路傳承到蔣公真的不是普通的會唬,反正就是相信台灣是復興基地,姓蔣的都是民族救星就對了,真想拿這幾頁給阿婆包檳榔算了(以前沒有檳榔西施)。
真的吸引人的是後面學生投稿的園地,常常可以看到被歸在「好學生」那個圈圈裡面的文章。印象中就是那些每次都考一百,乾乾淨淨的且都穿著白色長襪女同學投稿截止前,老師就會挑她們作文簿裡的文章,老師請她們寫在稿紙上,再由老師批改後寄到出版單位去。沒有多久校刊或「XX青年」出版就出現她們的文章,感覺上校刊就是個競技場,老師覺得那個學生比較聽話比較乖比較會考試,她們就比較容易勝出,文章也比較會排成鉛字,那些同學幾近就是「神人級」的階層,這些土土的只會講台語的學生只能投以羨慕的眼神,偷偷邊流著鼻涕,邊翻著校刊裡暗戀著。
某些抒情文章更是令人摸不著頭緒,聯想力可以超乎常人一般,踩著樹葉的聲音可以想像到離別,是否如同葉子離開大樹的心情?同樣的月亮,那個未知的戀人此刻是否用同樣的角度仰望?… 越看越覺得好有意境,為什麼我們每次看到樹葉掉滿地就覺得打掃時很煩;看到月亮就想到好吃的月餅,頂多加上「殺韃子」的紙條,頓時感覺那些好同學得程度真的高不可攀,怎麼可以寫出意境那麼高的文章?特別是翻到新詩時,前後兩句完全沒關係的句子,居然可以排列起來還得到老師的讚賞,完完全全的瞠乎其後。
國中時就著隔壁班女同學被刊在校刊上的那篇「秋」,模仿的寫出自己的另一篇「秋」,印象中全部都是天馬行空的亂想,不知道這樣用來投稿是不是夠水準。拿給老爸先看看,瞄了一陣子後只有「還可以」三個字,有點不置可否的感覺,事後才知道老爸比較擅長的是論說文,這類的風花雪月可能比較不對味。找個作文課把這篇騰在應交的作業後面,等作文簿發回來上面就只有簡單打個「乙上」,這時解開了心裡長久以來的一個疑惑:只有「神人級好學生」的文章才有資格能被印在校刊裡。
到了大學時期(二技)開始寫行銷課的報告,老弟在準備考研究所時,老師有給他一個如何回答行銷問題的範本,興趣一來就把自己公司套進去,直接就寫成了行銷管理個案,除了當作業用外,也給老弟的大學老師看一下。結果果他丟了個研討會的Call for Paper過來,表示按照格式寫好可以投研討會的個案討論。
半信半疑的照著研討會要的格式整理好Paper,在截止日期前寄到研討會的e-mail信箱,審查期一到收到接受發表的通知,這時才發現自己好像也能投稿呀!第一篇被刊出來的文章不是在當年的「XX青年」,而是另外一個有點學術性質的期刊論文集啊。頓時「廢材」最少還是能當柴燒,投搞好像也沒有那麼難。研討會當天拿到論文集前面還有當時的李登輝總統提字,趕緊多買一本下來保存,回家拿給爸媽看,雖然小時候根本達不到的水準,這幾年終於有補回來了,辛苦贊助的學費沒有丟到水溝裡啊!
研討會投稿的經驗也許在研究所口試時有幫助,既然大學(二技)就有能力寫小篇論文,也許進研究所後也可以幫教授掛名幾篇,增加一些升等時的點數。沒過多久收到錄取通知,這時候反而是常常要蒐尋各研討會資訊,忙著把學期作業轉成研討會論文格式,變成是每學期都要來一次的固定流程 ,寫到最後還真的希望研討會可不可以少一點?讓自己有多一點時間搞定自己的研究,準備自己的畢
業論文。兩年下來也累積了十幾篇的研討會或學報論文,也算個人求學期間的小小成績。
長久以來有個固定的習慣,就是看書時會去注意作者的筆法,怎麼樣去敘述或形容一個想法,讀多了以後就會模仿,寫大文章可能不行,但做幾句打油詩應該還
可以。慢慢的遣詞用字的能力稍微進步,論述的能力好像也越來越好一些。特別是當年讀到武俠小說時,金庸的筆法讓我見識到所謂的功力,把小說中的人物個性及武功做那麼生動的描述,除了學會怎麼寫文章外,也讓人深刻體會人性的善惡。這與國中時讀到韓愈所提出:周敦頤的「文以載道」好像不太一樣,若是文章只能講一些大道理,那麼苦悶的文人或現在人式樣怎麼發洩啊?應該加上個「文以抒情」好像比較接近各種文章的不同特性吧?!
後記:
印象中在民國86或87年應徵台塑工作時,國文類考論說文寫作,那篇文章除了以起、承、轉、合為基礎假構外外,還分項論述食、衣、住、行四大項目。寫完之後感覺這篇文章應該是四平八穩的佳作,自己從來沒有寫過這麼結構完整,立論明確的文章。果然這篇文章順利晉級第二輪,雖然第三關面試時,該主管說:「你們電子廠都有股票分紅,我還想跳槽過去呢」! 該次面試歃羽而歸,但心裡面直想跟那個主管講:「那篇作文可不可以還我啊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