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戊戌(2018)年的回顧改變

IMG_0380.jpg

過去當生管每週都會有統計報表,當週次開始逼近五十就代表一年又要過了。過去聽到「一年容易又中秋」常嗤之以鼻,當年過不惑之後日子過得比溜滑梯還快,發明會計「加速折舊」的人靈感不知道是不是從這來?每個人的「殘值」一不小心快速向零接近,「歲月催人老」真的是古人的智慧啊!

 

2018年的變化還真不小,公司訂單持續成長,直接(製造)單位就是把產品給生出來,以提升產能與效率來因應,「唯一不會變的」就是「每天都在變」,這已經是業界共識。1995年左右剛剛出社會第一份工作,老前輩語重心長的說:「在公司那麼操,當員工還不如當股東」。

 

但那時候是走計畫性生產,基本上排程變異不大,除了急拉或急砍單外;頂多就是產線沒跟上進度,跟現在講求零庫存(因為庫存就是罪惡),在製品壓縮到最低,過去的工作壓力似乎沒這麼大。這樣的壓力持續了四年,九月底調離製造單位,正式離開作戰單位回歸總經理室當幕僚,原來背上壓的大石頭卸了下來,帶來的附加效益是肝功能指數在三個月後回歸正常。

IMG_0354.jpg

年中時就開始感覺太久沒有做「正事」了(這裡的正事指的是除了工作外的進修或學習),之前因為小孩還小,六月後連小兒子都國小畢業了,時間好像慢慢多出來,所以開始找尋一些吸收新知的管道,不然當兵在新兵中心那種「知識短少恐慌症」又要跑出來了。

 

老婆的老闆(也是前同事)剛在成大拿到EMBA學歷,查詢所開課程其實前碩士班的差異不大,不過學雜費、學分費與各種費用加總起來幾乎是過去一般碩士班的五倍,要拿這個學位的成本真的是偏高。也請教了一下剛畢業的EMBA校友,因進修之門從2000年以後逐漸大開,大部分的「老闆」有心的都已經拿到學位了,現在念的人似乎大部分是中階主管,想要藉同門之誼跳槽中高階工作的機會也已經不大,再拿個EMBA學歷的價值好像正在遞減中?

 

原來大學教授的三個工作內容:教學、實務與研究,因為升等時計份偏重在國際期刊的發表積分,專注在教學與實務的老師較以前少,很難避免照著教科書教學的狀況。需求是課程與實務結合的EMBA學生到底能再學到甚麼?這又是一個問號。整體計算下來,也許這條路只剩下名校畢業証書加持的價值,除了視學位為個人職志或目標者,效益就視個人的需求來計算了。

IMG_0361.jpg

幾番衡量後放棄EMBA這條路,正巧公司同事有人在中國生產力中心上經營管理顧問師班,課程內容涵蓋:產、銷、人、發、財,且授課講師大部分都是業界出身,再加上部分學界教授的課程,這下就真的找到心目中的理想進修課程了。也不管課是開在台中、學費逼近八萬、課程長達一年,沒思考太多就報名準備上課。報名時還沒有調動工作單位,開課後一個月調整到幕僚單位,工作節奏比較可以自己控制,剛好可以把部分專注力轉移到課程上,感覺上這些都是冥冥之中最好的安排,就這樣各個階段銜接的剛剛好,也滿足了先前的設想,命運之神好像永遠都有眷顧啊!

 

早在學生時代就知道自己特質是屬於幕僚型,帶兵作戰就當成是種歷練,免得在提供相關建議時脫離實際需求,工作上第一任師傅曾經講過:IE畢業最好歷練過業務與製造,這樣在往後的職涯比較能全面發揮;對照到顧問課程中某位國策顧問大老也講到:主管一定要各單位輪調,再把他丟去建廠(或開拓新市場),最後一任職務要是財務主管,這樣就可以培養出真正的專業經理人。現況好像是正好照著這些步驟往前演進,這也是多年前在職場中風雨飄搖時很難想像的。

IMG_0357.jpg

過去幾年在作戰(製造)單位時常忙到無法靜下心來思考,在離開時因為粗糙的行政手法搞得不是很愉快,但是當自己慢慢抽離熟悉的環境,學習著另一種工作 模式時,確實是可以讓自己學到更多,隱約間感覺到思考模式有點不一樣,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點點小小的成長。

IMG_0379.jpg

立春以後就是豬年輪到本命太歲,其實沒有太在意是否犯沖刑害破,畢竟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,意外或是明天先到實在很難預測,只要是整體能往好的方向發展就是好事,小小的新年希望只有這樣,若能夠達成也算是個人的一個小確幸吧?

IMG_9113.jpg

arrow
arrow

    凱子文的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