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談中年轉業

影像109.jpg

偶然間看到FB上某篇人力銀行的文章,聳動的抬頭「避免中年失業的N個招數」。文章中有著社群網站的特色:照著這幾招做就對了,只要身體力行layoff就不會找上你。就像是之前常有「驚呆」、「驚爆」、「內情」…等類的農場文章一樣,主要是響引誘人進來,增加點閱率就達到目的一樣。
 
剛踏入職場時就有一個疑問:辦公室裡看到的除了主管外,鮮有超過四十歲的同事?超過四十歲的人都在做哪些工作?在已經工作多後年的現在,擋在答案前的面紗好像慢慢的揭開。

IMAG0617.jpg

在千禧年前後進入某大面板集團,一、兩年後有機會擔任小主管,組織擴編有機會組織自己的團隊,在這時發現部分的答案。當時年紀三十出頭,翻閱履歷時發現:超過自己年齡者的求職者直接被跳過。一般較年輕的主管不會考慮過晉用年長,經驗較多的人,主要原因應該就是怕帶不動人。盡管學經歷符合,也有比較高的比例可快速接手業務,一道隱形的牆就豎立在年長的求職者前面,隱約透露出為什麼辦公室裡超過四十的人不多。
 
四十歲出頭的某年,隨著光電業Life Cycle轉到谷底,終於也面臨了被Layoff的窘境。完整經歷過PC與光電業的背景應該不難找到工作吧?!傳產應該也會需要相關人才吧?!對照著過去求職的經驗,這樣的告訴自己。

IMAG0618.jpg

不久後開始有公司通知面試,但是比例上電子業就少了很多,與上述主管不喜歡年紀比自己大的因素應該有關,這時還可以安慰自己:傳產有時總比毛利要保三或保四的科技業好吧?!工作繼續找,也發現這些傳產公司總希望能找到薪資不那麼高(60K/月以下),但是能文能武的中(高)階主管,能幫公司振衰起敝,這又與在大公司待久了,習慣做好單位「份內」的事的概念不同,期待薪資與工作內容的差異也是另外一種求職阻礙。
 
年資較深的人在求職時考慮的會比較多,如頭銜、薪資(實得)、領域及家庭狀況等是可能的重點,機會上自然比年輕人的得少。肝臟的新鮮程度不如新鮮人,加上「上班打卡制、下班責任制」的公司越來越多,找個22K聽話的年輕人,比一個年紀大,有自己想法,不服管教的老鳥好得多,再再都壓縮中高齡的就業空間。
 
早在2000年或更早之前,就已經有身邊電子業的同學朋友到大陸去開疆闢土,當時不過去經歷設廠到實際運作的人,好像個人經歷就是不完整。這幾年下來,大陸的的GDP成長開始放緩後,對台灣幹部的需求不再像過去殷切,也讓許多人想要回到台灣。但隨著年紀增長不一定能找到適合的工作,於是有一股「台流」在台商較多的城市裡流動。幸運的可以藉著過去的人脈找到返台機會,更多的是只能在大陸另尋機會,形成另外一個帶爆發的潛伏的社會問題。

IMG_0719.jpg

近來同學朋友同時有好幾個面對同樣的問題:大陸想回來的找不到理想的薪資與福利;沒離開的考慮頭銜與工作內容差異太大;也有非我族類(存款不足)者可悠閒度日;也有工作已經錢多事少離家近,但仍然每天吃飽就喊著要換工作的人。若要跳脫這類窘況,也許只有自己創業當老闆,在自己創造的環境下就業,才能滿足較不一樣個人需求。
 
但在容易創業的領域(如:加盟)經營,競爭者也一樣可以快速進入;若要進入門檻較高的業別,口袋深度與專業度是否能營造出差異化?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。也許中高齡者若在經濟不夠充裕狀況下,「一年換二十四個行業」也不是不可能發生。
 
過去公司內找中階主管的經歷中,許多「經理」階級人員來來去去,turnover rate是高得驚人。許多號稱天賦異秉有著各式各樣武功(經歷)者,待了不久之後紛紛歃羽而歸,可見空降部隊即使有上層關愛眼神,也未必能發揮自己的功力。一者是企業文化未必能適應、再來若是下屬無法配合會有根本使不上力的感覺,這兩類都是將人往組織外推的力量。所以若沒有比較強的調適能力,常常沒多久就被「洗」出辦公室外了。
 
中年被迫轉職找工作的歷程其實跟生病差不多:第一時間總覺得自己沒那麼衰吧?確定真的發生後感覺一定會有救(找得到差不多的工作);當健康每況愈下時(久久找不到工作)開始懷疑自己;若無法調整自己勇敢面對時,真的會就此掰掰(離開職場)了。

11-01-06_1741.jpg

時屆中年,當年的問題似乎隨著時間慢慢解開,環境對於求職老骨頭不甚友善,無法調適心態大部分只能選擇離開,剩下的卡住中階的職位,也會順道把可能進來的競爭者(資歷相仿者)卡在外面(降低被取代的可能),這應該就是同樣年齡者在辦公室越來越少的原因之一。電影裡面「高年級實習生」的橋段是發生在國外,故事有它的戲劇張力才會吸引人,這也表示這種豦中睛不常見,結論是:電影看看就好,可以參考但切勿「盲信」,因為正確的思想會產生力量,反之,可能就有點慘了。

 

p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工作 感想
    全站熱搜

    凱子文的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