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所謂的「高科技產業」進入傳統產業工作,某些常見的狀況漫談(別有太多的美好理想)。

DSC00058.JPG

從電子業轉戰傳產,最明顯的差別是穿著。原來的襯衫西裝褲皮鞋,換成了T恤牛仔褲運動鞋。還記得剛剛進入這產業時,把原來的服裝穿進廠,被上級「提醒」不是來坐辦公室的不必穿這樣。更衣間裡面那排白色襯衫(原集團不成文的制服)從此打入冷宮,只在偶有的正式場合出現,要再派上用場不知是何年何月了。

全體團體照--頂湖大凍山DSCF0053.JPG

電子業裡上面兩級的主管被稱為老闆(因為大部分的假都只需批到上兩層級),
但傳產的老闆是真正股份大的那個(類似獨資),他們的想法可以主宰整個公司的動向。由此可聯想,只要取悅了總經理或董事長,等與取悅了整個公司,只要最上位者開心了,日子自然就不會過得太差。
 
隨著近幾年景氣不是太好,大量的光電、電子業的從業人員外流到園區外面,稍稍有點大公司經歷的背景還蠻好用的。丟履歷後大部分可以取得一些面試機會舌粲蘭花者(自己?)還可以演繹出一大場戲,藉此博取傳產業者的好印象,甚至於歡歡喜喜的收到Offer。只是在不同環境下,各大廠流出之人材表現不一,有時也讓這些「老」老闆們對這些所謂「高科技大廠」的人才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。

DSC00043.JPG

在台灣「瘋」過一陣電子光電後,傳產還是有部分撐了過來,但在因應需求往大陸移動規模縮小後,變成多能工聚會所。剛剛進入傳產時,進來就是一人單位,要計算公司產能還要從工時開始量起。晴天霹靂的是,工時資料根本就不知道是怎麼估算出來的?只能很基本的、很原始的,一個一個作業開始工時量測。
 
以前的電子或光電大廠,有技術人員幫忙每個週期進FAB裡面做基本工時量測,IE工程師再根據工時進行產能計算,甚至於建立各個廠的產能模式(Capacity Model)。在傳產廠極有可能動作分析開始就是單打獨鬥,習慣坐在辦公室盯著數字的工程師,要真的捲起袖子來從工作研究的基礎開始,很多人在這個階段就已經陣亡,重新找現場是FAB,不需要和黑手工人在一起的工作了。省錢的傳產與一切按照制度來的科技業是完全不同的。

DSC00047.JPG

剛開始找傳產工作時,開出的薪資待遇是把原來的數字往下降一成,這也鬧了一些哭笑不得的場面出來。某個主跑After Market的汽車Cable線材廠捎來面是消息,西裝筆挺的和公司的顧問(應該是有投資但未實際管事的股東)與副總進行兩輪面試。基本的專業知識談得還算是愉快,特地問了顧問是否需要調整一下薪資要求,答案是不必,因為總經理是用人唯才,若是人才不會吝於付出的。單純的點點頭就不再對偏高的要求修改了。想不到第三輪的面試,在進入飄著濃重煙味的老總辦公室後,講完自己一拖拉庫的資歷之後,總經理只下了一到指示:「到廠後一週寫出公司產能改善計畫,不准用電腦,手寫所有資料,改善都能達成且產育旨提升到客戶需要後,才算合格任用」。後面補上一刀:薪資要求是這樣,就必須要有這樣的能力。露出苦笑並回望著該公司顧問,得到的回覆是:誰叫你自己把薪水寫那麼高?雖然後續他們還是跟我介紹公司狀況,那個幹部是大股東兒子,那個是主管的表親,誰現在在公司裡面最難搞⋯等等。最後我只問了一個問題:這份工作有正式的Offer Latter會寄給我嗎?顧問回答:公司沒有Offer Letter,幾月幾號直接來上班就可以。聽到這種答案,跟顧問與之前談得相當愉快的財務副總握握手道別,因為這一定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了。

DSC00006.JPG

傳產另一個特色是平均年齡很高,且新進員工大部分留不住。傳產很難有冷氣吹及椅子坐,一大部份算是3K產業,能撐過來數十年如一日的年紀也大了,要跳到其他公司也不一定有人要,那就邊嫌邊做吧。某次看到生產部門的薪資狀況,那時才開始相信,調整基本工資對基層勞工確實是有用的,有超過一大半的人士拿最低工資加幾百塊全勤獎金。糟糕的作業環境,新人進來馬上會和7-11比,只要薪水稍高誰要賣力留汗?因為這樣人資部門調整了起薪水準,後來演變成新進人員薪水比舊人高,新人當然要舊人帶,薪資卻比人家低,更不願意教新人了,如此惡性的循環也發生在號稱要進入工業4.0的時代。

DSC00277.JPG

當四十幾歲進入傳產時,與現有幹部相比是年輕人,多得是五十幾歲的老主管與老師傅,這也和高科技業有很大的不同。老主管們會有自己的思維,作業的節奏也不似電子業快,常常一個命令下去傳至t末梢神經要經過幾天;更有對製程產品非常熟悉(同一家公司待上十幾二十年不熟說得過去嗎?)輕視剛進來有學歷的小夥子(沒錯,四十歲還是算年輕),只有老主管自己是對的。當天氣不好、心情不順或是週期性不規則時,所有的提案都是錯誤的,這也是會讓新進幹部氣絕的主因之一,因為:「根本無法溝通」,要有啥改善就不用再提了。

125_2540.JPG

較老派的傳產老闆也都會找幾個有學歷有經歷的人進來,在與客人的會議上就被老總問過:比不是從「幸福集團」出來的嗎?光電業喔?還不是跑到這邊來?!馬上就有一種虎落平陽的感覺哀傷的流洩出來。老闆們會看各人專長,找個資材專長的進來就是一個人把生管、物管、倉管、採購、外包等⋯通通可以一夕變好,從此走上高EPS的時代;找了個ERP專長的人進來,所有帳務都可以搞定,生產完一個小時內可以結出各產品的成本,下一秒這機種是賺是賠就可以一覽無遺。有太多這種無由的「救世主」想法在他們腦裡縈繞著。當新人蜜月期過後無法有立即而明顯的進步時,就此被打入黑五類的冷宮中,負面教材的案例就是這些人背了。除非有特殊事由,否則年終究是一點點、尾牙大獎沒份,甚至於捲鋪蓋走路都很常見。老闆們也就對於名校與顯赫經歷的開始有疑問,甚至於常常在聊天中透露出對某些大企業也沒有比較厲害的訊息。但其實有時間題常常出在老闆自己身上,只是根本沒有人敢冒著生命危險提醒老闆而已。

127_2799.JPG

因為這幾年來全球景氣影響,再加上台灣產業發展沒有非常清楚的下一階段目標,過去人人稱羨的電子業不再是明星,反而是像孤兒一樣的傳產重新被注目,常聽到的是經營得好的傳產不一定比日暮西山的科技業差。實際上是不論科技或傳產都有好與差的公司,一刀兩分並不是太公平的區分法。傳產確實有很賺錢的公司,但是賺到和員工分到還是有段距離的,若是在老闆認為基本工資就可以找到很優秀的人力時,EPS達到10塊還是放到股東口袋;科技業有14個月薪資,有節日假有特休可以放,但是工時長壓力大,有進取心一點想要往前跨搞不好相關單位的牽制還是會把人拉下來,慘一點的還會Layoff甚至直接倒閉沒有資遣。在轉進不同產業時可能要多參考一下產業動向,或是該公司的財務狀況(但傳產多未上市上櫃,財報就不容易看到了),剩下的也許就是與公司的緣分與運氣了。

127_2795.JPG

若是問到進傳產是否真的就比科技業輕鬆,答案是:「未必」。因為科技業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已經被媒體大肆渲染,傳產老闆看到不會效法嗎?更何況有些科技業「溢出來」員工也會描述工作狀況,當所有人看到與切身荷包有關的數字時眼睛沒有不亮的。所以只要在勞基法規定內,或是可以有模糊邊緣可以走的,大概很難逃得出老闆法眼。「輕鬆」=「傳產」的等式是不成立的。每當有科技業朋友抱怨工作好累,說也想跟我一樣找個輕鬆的傳產工作,薪水少一點也沒有關係時,最常得到回應是「哈哈大笑」。不論是專精在工作的專業上面,或是致力於逢迎拍馬以得到關愛的眼神,只要做得夠專業,不論是傳產或科技業都應該會有不錯的成果的。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工作 傳統產業
    全站熱搜

    凱子文的世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